查看原文
其他

下一次,希望不再听到“每一片雪花都不无辜”

谈经论政丨社会纵议丨文体娱教丨杂感随笔

用一面看不见的网络旗帜集聚思想大军



本期推荐

下一次,希望不再听到“每一片雪花都不无辜”

文 |彭美琪


——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“评论之星”选拔赛参赛作品


10月14日下午,韩国当红女星崔真理(艺名雪莉)被证实在家中自杀身亡,年仅25岁。据了解,其生前患有抑郁症,曾长期遭受网络暴力。


雪莉离世的消息引爆全网,除了因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感叹、惋惜之外,还涌现了大量关于其受网络暴力的评论,“当你开始死去,全世界突然爱你”“雪崩时,每一片雪花都有罪,但每一片雪花都认为自己无辜”等语句刷屏。


昔日鲜妍动人的少女选择以极端的方式同世界挥手告别,结束了短短的一生,令人痛心唏嘘。然而,大规模的“雪花有罪”论调,演变成的却是走味的煽情和二元论的攻击与争吵。人们任凭感性和情绪掩盖最被应该关注的事实本身,话题就这样在莫名其妙的争论中失焦。“雪花有罪”论,不该成为主流声音,出现在公共舆论的焦点视野里。


首先,“雪花有罪”论,将雪莉的死亡归因于网络暴力,从而得出“每一个看客都是刽子手”的结论,这一逻辑是简单粗暴的。根据官方消息,雪莉患有严重的抑郁症,并曾在三年前自杀未遂。抑郁症病人的痛楚是十分复杂、难以描述的,里面或多或少有网络或现实恶意的影响,但是将其自杀的原因完全推给网络暴力,实际上是懒于思考的表现,将问题简单化,变成了想当然的轻易定论。而单就网络暴力问题客观来讲,雪莉本身作为艺人,也选择了最不适宜的方式来面对大众,我们不能只是因为她的大胆勇敢,就忽视这种不妥。互联网的真空环境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等,紧随其后的便是偏见,大众不能看到镜头下真实的她,只能通过接收到的信息来作出自己的判断。或许雪莉本可以用更加成熟圆润的方式,来扭转印象、证明自己,而非用固执的、“横冲直撞”的方式抵抗偏见,应对矛盾。她的做法反而加深了双方的误解,其实也潜在地为网络暴力推波助澜,间接为这场悲剧担责。


其次,高声呐喊“雪花有罪”论并不代表真正的理智与反思,而往往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跟风,甚至成为某些人博眼球的手段。“没有一片雪花无辜”永远会被反复谈起:无人施救,我们要谈;公车坠江,我们要谈;艺人自杀,我们也要谈……然而,铺天盖地的抱不平、伤怀、吊唁背后,有多少人是在认真严肃地审视整个事件,关注高压环境的娱乐圈生态,关注抑郁症患者的现实困难;又有多少人只是在蹭热度跟风,贩卖人血馒头?与此相似的,还有发生恶劣性质的社会新闻时满屏的“地狱空荡荡,魔鬼在人间”,这些口号渐渐成为了用以博人眼球、标榜自己廉价同情心的方式,甚至成为了某些人站在道德高地,将沉重的罪责强加给持有不同意见的人,对其进行道德绑架的资本。其实,他们眼中的“乌合之众”只不过是过着自己生活的多数普通人,“她就是被你这种沉默的路人害死的”,在说出这种话的时候,他们自己也成了用偏见来误解他人的茫茫雪花中的一片。


美丽的生命在最好的年华凋零,是不幸,键盘侠应当受到谴责,民众也应当被警醒。人命关天,平凡人的恻隐之心和对生命的关切尊敬,我们不能否认,也不应恶意揣测。然而,在尊重死者、惋惜感叹的同时,何不换个更加理性的方式来反思,而不仅是跟风似的刷屏、轻描淡写的煽情和自私粗暴的攻击争论。


希望不再有下一次,若不幸真的有下一次,希望不再听到“每一片雪花都不无辜”。我们期望类似事件不再发生,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;唯一能做的,就是让每一次悲剧发生后,留下的不是那刷屏的句子,而是每一个人心中生长的善意。


文/彭美琪(中国人民大学)


本期编辑:张瑜 

投稿邮箱:hlj@rednet.cn





<<赛事回顾>>>

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“评论之星”选拔赛公告
第4届“评论之星”:中国人民大学岳永婕夺冠
第3届“评论之星”: 湖南师范大学王艳华夺冠
第2届“评论之星”:华中科技大学于蕾夺冠
首届“评论之星”:山西大学王言虎夺冠

<<回复关键词看往期精彩内容>>

评论大赛︱评论之星︱大学生群︱我要投稿︱评论女神︱评论男神︱月度之星︱王昱︱伍瑞冰︱红辣椒︱红辣椒评论︱红网评论︱时评之道︱时评︱研讨会︱时评研讨会︱佳作评选︱杂文︱评论员︱评论媛︱女作者︱女评论员︱时评家︱评论家︱佳作︱投稿︱信箱︱




长按图片  关注我们



红网红辣椒评论自2001年下半年开办以来,坚持发挥网络媒体优势,广泛反映草根阶层诉求,力求用网络传递理性声音,是当今网络评论中最有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原创基地之一,先后荣获了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、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、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,并四次被推荐为年度“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”。



QQ交流群:136645844
投稿邮箱:hlj@rednet.cn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